追求“本质”音乐发布时间:2010/9/1      阅读次数:2138

  
     
      在中国经济崛起的大背景之下,IT和通信这类国家命脉产业的蓬勃发展,促进了互联网网民规模和手机用户规模的突飞猛进;而数字化时代音乐制作门槛的大幅降低、音乐传播方式的彻底改变、以及音乐消费模式的颠覆更新,都加剧着作为音乐根基的艺术性的流失。
  那些有着音乐梦想的流行音乐创作者们,从来也没有像今天这般彷徨无助——蝇营狗苟只是为了生存下去;依葫芦画瓢才能顺应市场;而哗众取宠更是为了能够“脍炙人口”……
  然而更令他们感到悲哀的是,无论从统计数字分析中还是现实生活的感受中,大众对音乐的看法就如同鲁迅笔下围观死刑的冷漠观众——个人理想抵不住群体麻木;艺术价值大不过严酷现实。
  引用曹红蓓的描述:“就像真正热爱旅游的人痛恨死那些粗制滥造的人造景点,真正的爱乐者对这类恶俗歌曲也不屑一顾。然而,这些歌曲的市场潜力一旦在网络上/手机上得到直接的反馈,便一定会得到一部分唱片公司的扶助、出版和包装,大量的垃圾就这样一路畅通地翻泄到地面上……进一步扩大影响的时候,这些垃圾歌曲便极有可能降低全民音乐素养。”

    低俗的网络歌曲,口水歌曲,就像一个拖着大鼻涕的野孩子,毫无预兆地站在了音乐产业里面。无论是盯住他赚钱,还是靠他的草根性、参与性来为自己的活动吸引人气,眼下这个野孩子身边的“大人们”并不真正地待见他,而只是想利用其骗吃骗喝。这个孩子自己,只有晕忽忽地怀抱着他的伟大力量,趔趄地走着……”

  5年前,这个拖着大鼻涕的野孩子就考验着每一个人对音乐的审美和良知。5年过去了,在有些人眼里,这个孩子已经脏得不成人样,粗暴无良且每况愈下;在另一些人眼里,这个孩子已长成了青壮,并日益成为“大人们”无法忽视、甚至被迫跟从的领袖。
   音乐的本质应该是一种向往、一种情感、一种批判、一种力量、一种美丽、一种快乐,然而我们回顾我们的周围,口水的、丑陋的、侵入的力量却把我们团团笼罩,它们强行闯入我们的思维,吸允着我们的思想,也许你并没有感觉到什么,甚至还有一丁点的快感,但它。。。。
    最后他们都没有被看到的是——有一天,这个孩子读到了这样一段话竟泪流满面。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