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母语---Stereolab发布时间:2009/12/3      阅读次数:3466

Stereolab最新专辑<Chemical Chords>封面

    Stereolab的故事开始于20多年前一场浪漫的邂逅:1985年,McCarthy,一支来自于英格兰的颇具左翼政治倾向的独立流行(Indie-Pop)乐队来到了巴黎,乐队的主音吉他手Tim Gane迅速与Laetitia Sadier,一位美丽的法国女朗坠入了情网,颇具音乐才华的Sadier对法国的摇滚环境早已失望已极,于是她毅然决然地追随着情人、也追随着自己的梦想来到了伦敦,并以歌手的身份参与了McCarthy乐队的专辑的创作。上述这一切,似乎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一个“尖果儿”的成长历程,但是之后故事的发展似乎超乎任何人的想像。1990年,已经发行了三张专辑的McCarthy乐队解散,不过Gane和Sadier这对情人却没有停下音乐的步伐。二人的关系在日后发生了何种变化,他们一直为着共同的音乐理想坚持到了今天。
 
    Stereolab后来被誉为“90年代最为彻底的独立乐队,最为根源的原创乐队,”也是最早被外界冠以“后摇滚”(Post-Rock)名头的乐队之一。虽然乐队主要的音乐影响来自于诸如Faust和Neo!这类被人戏称为“酸菜摇滚”的“德系摇滚”(Krautrock)风格,但是他们的音乐中融合进了波萨诺瓦(Bossa Nova)、“沙发音乐”(Lounge-Pop)和电影原声等流行音乐元素以及实验音乐等多种音乐风格,他们的音乐主要是由老式的电子键琴,循环往复的Motorik节奏,操着英语或法语的女声演唱构成的。他们那低调唯美的催眠式的节奏韵律和旋律优美,迷人动听的低吟浅唱,以及他们那与从不同的创作手法和精致唯美的音乐风格无不使他们远离了主流乐坛低俗的审美情趣和平庸的欣赏品味,游离在传统摇滚的边缘。而他们的音乐也曾因关注于社会和政治的主题引发了广泛争议,有些评论家甚至指责乐队的音乐严重传递了马克思主义信息。不过,对此种批判,Gane和Sadier似乎从不愿意反驳,因为他们从不否认曾经深受超现实主义和情境主义等先锋的艺术思潮和激进的政治运动的影响。不过纵观乐队18年来的音乐生涯,我们可以发现他们并不是一支真正意义上的政治乐队,他们作品中的政治和社会元素和他们那多重的音乐风格一样,不过是一场超现实主义的音乐乃至文化实验。
 
    1992年,乐队那石破天惊的首张专辑《Peng!》在英伦独立厂牌集团The Beggars Group的旗下品牌Too Pure发行。专辑中那由简洁冷列的键盘和和声演唱构成的《Super Falling Star》,那充满着原音吉他爆发力的《Orgiastic》,那流淌着甜蜜欢快旋律和“ba,ba,ba”的背景和声的《Peng!33》定义了乐队早期的流行风格,而充满了沉重的舞曲式节奏,“地下丝绒”(The Velvet Underground)式的吉他演奏以及“沙滩男孩”(The Beach Boys)般的和谐作品《Perversion》,以及《The Seeming And The Meaning》和《Stomach Worm》则展现了他们有力的摇滚风格,而恍惚、忧郁的《K-Stars》和《You Little Shits》等作品便显出乐队实验性的一面。这张唱片的发行,无疑像是在静如死水的英伦乐坛投下了一块巨石,他们那具有革命性的声音为乐队奠定下了在地下乐坛的主力地位,也为乐队的音乐确定了发展方向。此间,歌手Mary Hansen和吉他手Sean O’Hagan这两位重要乐手的加盟也使乐队的创作实力大增。
 
    乐队一直坚持着独立自主的创作方式,组队不久,他们就成立了自属的唱片公司Duophonic Records,简称为Duo,而Duo又分为两个唱片品牌,Duophonic Ultra High Frequency Disks发行CD唱片,而Duophonic Super 4Ss刚发行黑胶唱片,唱片公司的管理者便是乐队的经纪人Martin Pike。为了使乐队从音乐创作以外的其他事务解脱出来,Duo除了发表一些限量版单曲唱片之外,乐队专辑的发行均采取在保留版权的前提下与其他唱片公司合作的形式完成,与Too Pure即采取了此种合作方式,而之后与Warner Music旗下的Elektra Records的长期合作亦是此种方式。
 
    但是与主流唱片公司的首次合作却麻烦重重。1993年8月,乐队在Elektra旗下发行第二张专辑《Transient Random-Noise Bursts With Announcements》,而首批发行的一千八百张黑胶唱片由于其压制质量的粗劣,不得不尽数销毁。此外专辑中的曲目《Pack Yr Romantic Mind》,由于未经许可采样了George Harrison的作品,也不得不重新录制。
 
    不过一切麻烦似乎都没有影响乐队的创作心情,1994年乐队发行的第三张专辑《Mars Audiac Quintit》便赢得了一片喝彩。已经在摇滚和实验音乐领域表现出了突出才华的乐队,这次开始着力于“太空时代流行音乐”(Space-Age Pop)的完美表现。比起早期风格的刻意创新,乐队在这张专辑中表现出了更为深刻的音乐感知力,他们把多重繁复的音乐风格化繁为简,脉络清晰的完美表现让他们的音乐听上去愉快有趣而平易近人。穆格电子琴(Moog Synthesizer)的大量使用和明确的政治主张更是这张专辑中音乐的一大特色。
 
    终于,长年的历练锻造出了经典,1996年4月,乐队发行了他们的第四张专辑《Emperor Tomato Ketchup》,唱片的名称《番茄酱皇帝》取自于日本著名导演寺山修司1971年的同名电影。唱片一经发行便大获褒奖,迅速成为了校园电台的新宠。这张迷人的另类摇滚专辑标志着乐队最高的创作水准。他们在浓重的“酸菜摇滚”基调上,涂沫上Hip-Hop、Dub的色彩,多样的乐器演奏铺陈出复杂的音乐层次,也许在这张专辑中你可以听到来自于“地下丝绒”、Burt Bacharach甚至Francoise Hardy的影响,但是这些不同的元素排列出的不同组合则创造了一种前无古人的声音,在他们过去的音乐中那种冰冷和疏离感渐渐消失了,流行的旋律和温暖动人的音乐情境给人们带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审美体验。
 
    随着《Emperor Tomato Ketchup》的大获成功,乐队在主流音乐圈的声名日隆,而他们在1997年发行的第五张专辑《Dots And Loops》,更成为了他们第一张打入“公告牌200”排行榜的专辑,虽然只排在第111名,但作为一支非主流地下独立乐队而言,这无疑是一次巨大的商业成功。而这张唱片中那深受Bossa Nova和80年代Pop元素影响的音乐,以那轻柔的声响和精致的嗓音证明乐队的音乐风格已经远离了他们早期的乐风。
 
    有人说Stereolab是一支十几年如一日在音乐上不求变化的乐队,这样的说法显然有失公允,甚至不够厚道。在每张专辑中,乐队都在追求着不同的变化,有时那种变化是大刀阔斧的,而有时则是潜移默化、不动声色的,虽然这样的变化有时不被人们接受。1999年乐队的第六张专辑《Cobra And Phases Group Play Voltage In The Miky Night》中Free Jazz风格的融入便招来了乐评的一片苛责。不过凭借乐队近年来积累起的旺盛人气,这张专辑依旧打上了“公告牌200”排行榜。不过,商业成绩、外界评论或许都不会影响Gane和Sadier当时的心情,1998年他们的孩子Alex降生才应该是最让他们感到欣慰的事情。
 
    音乐,已经成为了Stereolab生命的母语,他们可以以任何一种自己热爱的方式倾诉。2001年,乐队发行了第七张专辑《Sound-Dust》,这张专辑的音乐中没有了过度的乐器铺陈,没有了许多的音响实验,没有了过分的音乐野心,只有成熟与恬淡,安宁与静谧,美好的旋律和浪漫的英伦风情。在宁静的氛围下,Sadier的演唱显得愈加美丽,从没感到从她口中唱出的那些晦涩辞藻竟如此的迷人动听。
 
    不过,在随后的2002年中发生的一切对乐队来讲是伤感的,而带来的影响甚至是毁灭性的。在这一年,Gane和Sadier结束了长达17年的浪漫关系,同样是在这年的12月9日,乐队经纪人Martin Pike接到了一通电话,于是他把一个不幸的消息告诉了正在排练的乐队其他成员:Mary Hansen,一个与乐队共事了十年的可爱的澳大利亚女歌手,刚刚死于一场交通意外,一辆疾弛的卡车撞上了她骑的自行车。Hansen在McCarthy乐队时期便与Tim Gane相识,1992年她加入了Stereolab乐队,担任第二歌手,有时她还负责吉他、键盘、打击乐器的演奏,甚至客串主唱。不过她对Stereolab的贡献并不仅仅是与Sadier创造出了和谐美妙的和声,也许她那自然乐观、诙谐顽皮的性格为乐队的生活和音乐增添的那抹欢快气息才是她对乐队最大的贡献。Stereolab乐队将他们的下一张专辑,2004年的《Margerine Eclipse》献给了Hansen,在专为她创作的歌曲《Feel&Triple》中Sadier动情地唱到:“再见,Mary,我不得不说再见,你要永远地歌唱,像一个飞翔的天使。”这张专辑几乎是乐队所经历的不同时期音乐风格的整合,不过我们可以感受到那并不是重复,而是怀旧,时而感伤时而甜蜜的音乐氛围,急促的节奏,充满奇思妙想的噪音设计,动听而充满新意的旋律,当然还有那美妙的和谐,都让人感到轻松、释然、欢愉却又感伤。专辑中的12首作品几乎每一首都是杰作,让这张专辑听上去更像是一张精选辑。不过,这也是乐队在Elektra旗下发行的最后一张专辑,在这年,与乐队合作了十余年的Elektra宣告关闭。
 
    之后,乐队重又恢复了与Too Pure的合作关系,以一些乐评的话说那是“倦鸟归巢”。这支一向创作力旺盛、作品产量极大而且作品品质优异的乐队也许真的倦了,他们在老东家Too Pure并没有新专辑推出,只在2006年发行了一张单曲合辑《Fab Four Suture》的一张Elektra时期的作品精选。
 
    虽然,这几年来经历了Gane和Sadier的分手,Hansen过世,Elektra的解体等多重打击,但是这支早已百毒不侵,百炼成钢的乐队的音乐信念似乎愈加坚定。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调整和积累之后,在2008年,他们推出了全新专辑《Chemical Chords》,此时他们已经从Too Pure过户到了同属The Beggars Group旗下的另一品牌,那就是著名的4AD。
 
    专辑开篇曲目《Neon Beanbag》跳动着欢快迷人的节奏,Sadier那熟悉的甜腻噪音若有所思、恍恍惚惚地在背景低声吟唱,管乐间或闪烁出温暖的光芒,他们制造出了无数凌乱的声响,但这一切声响却又那么舒适和谐,流行音乐、环境音乐、太空时代音乐……都不是,那是我们熟悉的Stereolab制造出的特有声音。在《One Finger Symphony》中,管乐、键盘、吉他、打击乐器等多样的乐器音色繁复地搭配组合,密实厚重,生机勃勃却又危机四伏,在《Three Women》中,管乐和手鼓推动着轻挑而情欲浓重的Motown节奏,以古旧的美式风格演绎着浪漫的欧洲风情,高贵典雅的标题曲目《Chemical Chords》中弦乐的铺陈显得大方得体,音乐画面精致亮丽、色彩斑澜。作品《Pop Molecule》可算是整张专辑中的异类,这是一首器乐曲目,巨大的合成器音响堆砌,沉重的鼓击,音色浓厚而阴暗,带来了迷幻摇滚所特有的未来主义感受。而《Valley Hi!》和《Nous Vous Demandons Pardons》中那亲切熟稔的多声部演唱和模糊失真的穆格电子琴演奏显然来自于乐队辉煌的《Mars Audiac Quintet》时代。

    作为乐队成军18年来的第九张官方专辑,《Chemical Chords》中音乐的成熟与丰富毋庸置疑,我们渐渐地感觉到,他们的音乐虽源自传统却通向了未来,Stereolab式的Pop音乐的发展和进化似乎已经不再局限于摇滚甚至音乐范畴,他们的创作方式、创作思想以及对艺术的认知与解构,已经上升到了一种完美的哲学境界,这便是独立文化的发展进化哲学,于是Stereolab似乎不再仅仅是一支乐队的名称,而是升华成为了某种文化符号,成为了某种哲学概念,甚至成为了某种行为方式。